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党建

婺源红色革命斗争简史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与皖、浙交界,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 ;这里生态优美、家园和谐, 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这生机勃勃的绿色婺源也是一块浸染革命烈士鲜血的红土地,这里的绿水青山曾饱受枪林弹雨,这里的蓝天白云曾被乌云笼罩。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婺源是闽浙赣苏区的重要区域之一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婺源是皖浙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 ;解放战争时期,婺源是中共中央华东局在江南开辟敌后第二战场的中心区。婺源,驻设过中共闽浙赣省委、皖浙赣省委、皖赣特委、浮乐婺中心县委、婺源县委等领导机关,留下了方志敏、邵式平、寻淮洲、关英等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婺源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过重大牺牲,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烈篇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婺源是闽浙赣苏区的重要区域之一。1930 年初,在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苏区革命斗争的影响下,婺源南乡洙坑村农民举行暴动,镇压地主恶霸,将其财产分给贫苦农民。附近洙口、外阳、石痕等地农民纷纷响应,踊跃参加革命,婺源从此燃起革命烽火。

        婺源南部农民革命斗争的兴起,引起中共赣东北特委的高度重视。1931 年 2 月 5 日,中共赣东北特委作出“德兴苏区向婺源发展, 进而建立皖南工作”的决定,随后派出干部到与德兴毗邻的曹门村开展革命工作,秘密发展党的组织。8 月,建立了婺源第一个党的组织——曹门党支部。

        1931 年 12 月 17 日,中共赣东北省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邵式平率红十军第一团攻克婺源县城,俘虏县保安中队 40 余人。在“红十军攻克婺源县城”的巨大影响下,婺源各地农民的革命斗争蓬勃开展。1932 年 4 月,中共婺源特区委在朱汪成立。1933 年 2 月,中共婺源县委在洙坑成立,在许村、中云等地建立 4 个区委,梅田、清源、曹村等地建立 30 多个党支部。同月,在洙坑林家坞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婺源县苏维埃政府。

        1934 年7 月,原设浮梁县浮( 梁) 乐( 平) 婺 ( 源 ) 中心县委迁至婺源镇头梅田村,并成立了浮乐婺中心县苏维埃政府。婺源成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区域之一。

        正当婺源苏区革命斗争全面展开时,1934 年秋冬,国民党发动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苏区各地被摧残成一片废墟,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仅洙坑村就被枪杀 30 多人。各地党组织遭受严重损失,被迫向空隙地带转移,转入艰难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婺源是皖浙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转入游击战争。1935 年 4 月,因中共皖南特委遭敌破坏,红军皖南独立团政委刘毓标、团长熊刚率部到赣东北寻找闽浙赣省委。省委书记关英指示他们,仍回皖南坚持游击斗争。4 月下旬,皖南独立团经婺源返回皖南, 途经婺源北部的鄣公山时,刘毓标、熊刚见此地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村中有进步青年余玉堂宣传革命思想,群众基础好 ;地处皖赣两省交界,敌人统治势力薄弱,便决定立足此地开展游击斗争。皖浙赣独立团在这一带组织了余玉堂等一批积极分子,在鄣公山周围的婺源北部、休宁南部发动群众,建立党组织,创建了以鄣公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

        由于闽浙赣苏区环境的不断恶化,1935 年秋,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关英率省委机关转移到婺源鄣公山。为统一领导皖浙赣边区的游击斗争,关英派人联络各地分散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到鄣公山会合,研究部署斗争策略。1936 年 4 月,省委书记关英在鄣山村须弥庵主持召开中共闽浙赣省委扩大会议,讨论决定了当时整个皖浙赣边区工作方针、任务。提出“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大力进行抗日宣传,积极发动与组织群众,发展党的秘密组织,为巩固与扩大以鄣公山为中心的皖浙赣边区根据地而斗争 !”鉴于与闽北根据地失去联系,会议决定将闽浙赣省委改名为皖浙赣省委,统一领导边区斗争 ;组建省委直接领导的皖浙赣红军独立团,并根据斗争的需要,成立赣东北、皖赣、上浙皖、下浙皖、开婺休五个特委,领导五个地区的游击斗争。

        鄣公山会议后,在中共皖浙赣省委的领导下,皖浙赣边区各地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迅速发展壮大,到 1936 年底,皖浙赣边区的党组织仅县委 ( 中心县委 ) 或直属区委 ( 特支 ) 就达 30 多个,游击区扩大到 43 个县,红军游击队发展到 30 余支,共 3000 余人。

        “西安事变”后,1937 年 1 月,国民党调集重兵“清剿”南方红军游击队,扬言三个月内肃清。在皖浙赣边区,敌人集中了 20 多个团的正规军,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战术,“移民并村、保甲连坐”手段,进行残酷“清剿”。皖浙赣边区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遭受严重损失。“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 月,国共第二次合作。1938 年 2 月,经过生死磨炼的红军游击队胜利下山,改编为新四军,离开婺源,开赴抗日前线。

        1939 年 8 月间,因不理解国共合作新形势而拒不下山改编的中共上弋横德中心县委书记杨文翰,率红军游击队转移到婺源古坦、鄣山一带活动。1940 年 4 月,杨文翰部在鄣公山和沱川的溪头建立了党组织。1941 年 1 月,国民党组织皖赣边“剿匪”指挥部,对杨文翰部进行全面“清剿”。鄣公山一带的革命群众又一次经受血与火的洗礼。1942 年初,在国民党重兵清剿下,游击队无法立足,杨文翰率部转移,离开婺源。

        解放战争时期,婺源是江南敌后战场的中心区。为配合人民解放军正面战场的战略反攻,1947 年 3 月 8 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在江南敌后开辟第二战场,指示中共皖南地委组建中共皖南地区前进委员会,率部进军婺源,在皖浙赣边区开展敌后武装斗争。10 月27 日,中共皖南地委作出向皖浙赣边区进军的决定,并决定由苏皖边区司令部参谋长倪南山率两个主力连作为先头部队进入皖浙赣边区观察地形、侦察敌情、了解民情、宣传群众。12 月 27 日, 倪南山冒雪率部进军婺源。1948 年2 月,倪南山率部完成任务后,离开婺源。

        1948 年 2 月 23 日 , 中共皖南地区前进委员会 ( 下简称前委 ) 在安徽黟县洪硁召开连级以上干部会议,听取倪南山关于进军婺源的情况汇报。会议认为 :开展皖浙赣边区的游击战争,以婺源为中心最为有利,决定再次向婺源进军。3 月 8 日,由前委书记熊兆仁率新四军皖浙赣支队一、三、四、五连和前委机关500 余人,挺进婺源。4 月 3 日,前委率支队击退祁门、休宁、婺源、浮梁、德兴、开化六县反动联防武装的围堵,辗转到达婺源鄣公山。前委机关设白山,完成了第一阶段“在婺源打开局面,取得立足” 的任务。

        1948 年 5 月 1 日,前委在白山召开干部会议,确定了下步工作任务:“争取时间,打下地方工作基础,扩大武装,发动与组织群众,生长与壮大我之力量,建立根据地,以便长期坚持斗争。”工作重点放在婺源西北部,先搞一点至数点,进而创建大块根据地。会后, 前委一方面派出武工队分赴各地,发动群众开展以救荒为中心,结合“三抗”( 抗丁、抗粮、抗捐费 ) 和反奸反霸斗争,巩固扩大中心区 ;一方面派出主力分赴婺西南、婺东北两线,深入敌区打击敌人, 扩大影响,开辟新区。

        1948 年 7 月 21 日至 28 日,前委在黄村祠堂 ( 今大鄣山乡 ) 召开扩大会议,宣布中共皖南地委的决定,撤销中共皖南地区前进委员会,以南进开辟的新区为范围,成立中共皖浙赣工作委员会 ;提出“迅速发动群众,发展武装,着手根据地建设,继续完成向南发展” 的总任务 ;作出“武装反‘清剿’与统战工作相结合,发动组织群众与建设政权相结合,生产救灾与发展武装力量相结合”的工作部署。随后,皖浙赣支队主力粉碎了敌人多次“清剿”,创建了大块根据地。

        1948 年 12 月 25 日,在休宁大连召开皖浙赣、黄西、皖赣工委联席会议,根据皖南地委的决定,将三个工委合并,成立中共皖浙赣 ( 大 ) 工作委员会,下设黟祁休、祁休浮、婺休、浮乐婺和前进地区五个县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皖浙赣边区根据地。

        1949 年 1 月,中共皖浙赣工委提出“把蒋后游击战争发展到有规模的直接配合解放军作战的方向,把游击根据地改变成解放军渡江后向南进攻的基地,并将本身转向解放区的建设”的总任务。2 月 20 日,中共浮乐婺县工委在婺源甲路村召开婺源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成立婺源县人民政府,在皖浙赣边区首先树起县民主政权的旗帜 ;3 月 15 日,中共婺休县工委在婺源裔村召开婺休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成立婺休县人民政府。至此,婺源全境 80%的地区建立了各级党组织、民主政权和人民武装组织。5 月 1 日,解放大军入境, 占领县城,婺源全境解放,婺源历史掀开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