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资讯 > 新闻动态

潘晓婴女士、潘紫虹先生、潘紫微先生向婺源博物馆捐赠潘启琦同志革命文物

近日,婺源籍革命先辈潘启琦同志的子女潘晓婴女士、潘紫虹先生、潘紫微先生向婺源博物馆捐赠其父亲潘启琦同志79件(套)革命文物。包括新四军军史回忆录手稿、荣誉证书、老照片、会议手稿等革命文物,见证着红色峥嵘岁月,同时传承着先辈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潘启琦,江西省婺源县中云镇豸峰村人,1921年12月出生。父亲潘书田曾先后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和高等警官学校,受“五四运动”影响投身革命。192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1927年初赴武汉参加安徽代表团工作,“四·一二”蒋介石叛变革命,潘书田愤然还乡当律师,并积极支持和鼓励弟弟潘芳、潘在微参加革命。

一排右四为潘启琦将军

1935年,潘启琦在父亲和留学德国投身革命的潘芳的影响和支持下,在景德镇读中学时就参加进步组织“救亡读书会”,初读一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书籍,1937年秋,潘启琦参加中国共产党景德镇地下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救亡歌咏团”。

1937年11月下旬,陈毅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从南昌到达景德镇,在逗留期间,应邀到江西陶业管理局会见了当地进步青年,陈毅阐述了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会上,许多进步青年纷纷表示了要求参加革命的强烈愿望,并希望能到延安去。陈毅表示:“我这次来就是要介绍你们到革命队伍里去的。延安当然是个好地方,是革命青年深造的好学校。但全国青年总不能都到那儿去吧,当前最需要的是,到最实际的抗日斗争中去,到杀敌的战场上去,到那里去读你们的大学,去发挥你们的才智。”接着向大家介绍了皖浙赣边区红军游击队即将从舍会山汇集到浮梁瑶里进行改编。陈毅热情地说:“你们大家愿意参加革命的可以报名,我陈毅给你们当‘红娘’。”会见期间进步青年纷纷报名参加新四军,潘启琦也是其中之一。陈毅当场给潘启琦、李清泉等13人亲笔写了介绍信。1938年1月,潘启琦和一批当地进步青年持介绍信奔赴景德镇瑶里,参加了新四军战地服务团,随后开拔到安徽岩寺。

1938年4月,新四军军部由南昌进驻岩寺,新四军各支队也先后到达皖南集中,在军部的领导下,掀起了建军热潮。潘启琦所在的一支队战地服务团组建为军部战地服务团。军部战地服务团是个人才荟萃之地,内有许多文化名人、文艺骨干,初时有200余人,后扩增至500余人。军部战地服务团内分戏剧、绘画、民运、歌咏等组、队。潘启琦分在民运组,一天到晚,深入乡村开展活动,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他们所到之处,人们都可听到振奋人心的战歌;看到大型的抗日宣传墙画、标语,大大活跃了地方和部队的文化生活,为抗日斗争的宣传发动、组织动员起了很大作用。

1938年5月5日,潘启琦随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部队离开岩寺,于8月2日,进抵泾县云岭,此时,潘启琦调新四军军部政治部工作。军政治部下设组织部、宣传部、民运部、敌工部、总务处、《抗敌报》编委会等机构,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军部十分重视对机关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军直属机构干部的学习抓得很紧。经常组织干部学习《论持久战》、《国际主义和革命的民族主义》等文章,项英和叶挺亲自给干部战士作报告,要求大家进一步搞好部队的组建,加紧军政训练,认真学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大力搞好民运工作。潘启琦在这座革命大熔炉中得到了锻炼,军政素质有了全面提高。

1938年10月,武汉会战失败,中共中央长江局撤销,原由长江局直接领导的江北新四军第四支队等部队归新四军军部领导。为进一步发展江北的游击斗争,军部决定:组建新四军军部特务营,渡江北上,发展皖中、皖东的抗日根据地,支持配合新四军四支队的抗日斗争,潘启琦调特务营政治处组织股任青年干事。军部战地服务团派出七名团员组成战地服务组,随军部特务营行动,战地服务组日常工作在营政治处的领导下进行,潘启琦负责与战地服务组的工作联系。

1938年11月9日,在军部张云逸参谋长的率领下,军部特务营从铜陵渡江北上。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急行军,潘启琦随部队到达庐江县。尽管部队天天行军,但每天都坚持下政治课制度。每天早晨,三个连的指导员到营政治处上预备课,学习军政治部统一规定的凯丰编著的《中国民族统一战线教程》,而后各连指导员根据行军和宿营情况,利用空隙时间,给全连战士上政治课,营政治处还经常派潘启琦等干事到各连去听课,并视情况,提出改进意见。行军中,潘启琦还经常奉命督查部队纪律,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无论部队驻扎时间长短,部队离开驻地后,潘启琦他们都要分头到各连驻地检查群众纪律执行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维护群众纪律,十分严格。随军行动的战地服务组一路向群众宣传党的抗日救国政策,宣传新四军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宗旨,潘启琦负责指导他们的日常活动。

1938年11月,军部特务营到达庐江县城与新四军第四支队胜利会师,不久,继续向舒城地区前进,在东西港冲,同新四军第四支队部会合。在张云逸参谋长的推动下,新四军第四支队按照中共中央及军部的指示,从皖中地区东进抗日,四支队组建挺进团越过津浦路,前进到皖东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斗争。1939年2月,军部特务营由舒城地区挺进到皖东地区,在定远县藕塘镇与四支队第八团会合,前进到滁县远郊的花山一带,创建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

潘启琦所在的特务营政治处的主要任务是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宣传新四军抗日政策,并对当地士绅及封建会道门头领的统战工作。当时,花山一带会道门组织有“红枪会”、“黄旗会”、“黄沙道”等,参加会道门的群众很多,这些会道门具有一定的地方势力,也是民运工作的一大难点。营政治处派李代耕和潘启琦负责这项工作。在潘启琦他们的艰苦工作下,逐渐消除了这些会道门组织头领及会众对新四军的疑虑,使他们配合和支持新四军的抗日斗争,帮助新四军筹粮,解决后勤供应,从而使新四军在津浦路东迅速站稳脚跟。

1939年3月,军部特务营奉命进行改编和扩编,将在合肥以西和无为县周围的我军游击队和当地地下党所收编的游民武装数百人,合编为新四军抗日游击第三纵队第二大队。原军部特务营番号撤销,人员重新分配工作,潘启琦仍分在第二大队政治处工作。7月1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决定,以第四支队第八团为基础,扩编成立新四军第五支队,潘启琦所在的抗日游击第三纵队改编为五支队第十五团,潘启琦调任新四军第五支队政治部青年干事,随部队挺进津浦路东地区。

1940年10月,第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任江北指挥部副指挥,潘启琦调任江北指挥部政治部组织科干事。1941年2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军部,江北指挥部及所属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潘启琦调任新四军二师第五旅政治部组织科长。1942年4月调任新四军二师政治部组织科长。1946年10月,华东军区成立华东军政大学,潘启琦调任校政治部组织科长,1947年在任华东军政大学组织科科长时,因工作成绩显著,立大功。后调任校大队政治处主任,团副政委、政委。

2007年10月,(济南)潘启琦将军夫妇(左一、二)与董光继将军夫妇

200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潘启琦将军在人民大会堂

建国后,潘启琦历任在南京扩编新成立的华东军政大学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第三高级步兵学校组织部部长,总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干部部部长,高炮六十六师政委;1964年后任南京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部长,陆军第十二军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南京军区陆军学校政委,军委总政治部南京政治学校政委;1982年10月任济南军区副政委。1960年被授予大校军衔,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1988年主持编写《东岳军苑——解决战争时期华东军政大学》一书。是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8年7月离休,2021年5月16日在济南逝世,享年100岁。

2021年5月18日